研究中心导航
学术活动
丹麦研究中心召开“丹麦廉政建设对中国的启示”研讨会
来源:丹麦研究中心 日期:2015-10-27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5年10月23日,丹麦研究中心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丹麦廉政建设对中国的启示”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政协、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举办。来自丹麦和国内的四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太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到会并致辞。

         

 

会议伊始,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太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分别为会议开幕式致辞,他们对丹麦研究中心此次会议议题的深刻性、远见性和及时性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在党中央对反腐工作极其重视的当下,我国学者与廉洁度世界第一的丹麦学者就反腐问题进行探讨和对话交流,意义重大。他们希望两国学者能够密切合作、互通有无,为中国反腐工作的开展带来启迪和帮助,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会上,政协上海对外友好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王禄宁代表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Denise Gimpel教授颁发了上海公共外交协会文化交流特约研究员聘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为Denise Gimpel教授颁发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聘书。Denise Gimpel教授长期致力于中丹友好交流工作,上海对她的肯定让她无比感动,她表示今后将继续努力,让更多的欧洲人能够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人民,热爱中国。

  

随后,会议进入丹麦专家论坛阶段。与会丹麦嘉宾分别围绕议题进行了专题发言。其中,Lars Bo Kaspersen教授指出中丹廉政建设有很大不同,但这种不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是制度建设的差异。丹麦的廉政建设经历了三百多年,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丹麦的教育使“严于自律、对腐败零容忍”的理念深深刻在丹麦人民的潜意识中。目前丹麦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快速发展都使得丹麦更加需要高效廉洁的公务员,中丹交流日益增多,目睹中国发展与强大的丹麦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制度,才能不落伍于时代。Ingolf Thuesen教授以“丹麦大学如何避免腐败行为”为题介绍了高校在人员聘任、经费管理等领域中的廉政建设,高校领导属于公职人员,人们收入的50%和消费额的25%都纳入了国家税收,公职人员无权利用纳税人的钱来以权谋私,他通过生动的案例说明了丹麦防止腐败的举措。Marie Roesgaard教授以丹麦的考试法为例,以教学和测试为例,说明了丹麦教育系统如何依法执行考试,防止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她指出丹麦的廉洁不仅仅依靠健全的规章制度,更得益于已深入丹麦人心中的廉洁意识,丹麦的廉洁意识是从小学教育就开始的,严谨家长贿赂教师。Carsten Boyer Thogersen通过外交实践中的反腐事例,阐述了中丹廉洁建设上的异同;Denise Gimpel提出反腐经验不能照搬,相互学习应建立在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基本法规与政策和持续的沟通交流之上。丹麦专家论坛部分结束后,与会领导和学者与他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丹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为廉洁的国家得益于教育和制度。丹麦对腐败行为的认定没有贪腐数额的大小区分,只要存在行贿与受贿行为,即为违法,行贿与受贿罪行并重。

      

    

    

     

丹麦研究中心王磊博士主持了中国专家论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张喜华教授通过解读丹麦司法部反腐手册,总结出丹麦廉政建设中不可逾越的红线与人性化的设计,为中国廉政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华东师范大学王同彤教授从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对比了中国与丹麦的不同,探讨了中国向丹麦吸取经验的有效路径。上海师范大学赵红军教授认为通过借鉴丹麦廉政建设史,除了完善制度建设,我国应强化廉洁教育、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廉政体系,将廉洁纳入思想体系,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邱文平博士从中国儒家文化背景出发阐释了对反腐零容忍态度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从文化深层探讨适合我国文化语境的廉政建设方案。上海社会科学院马驰教授对中丹廉政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在丹麦,廉洁是全民共识,法制与自律共同作用。他认为制度建设和行业自律是反腐的重要保障。

此次会议中丹学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丹麦学者将丹麦的廉政制度与案例相结合,中国学者将丹麦经验与中国现状相对照,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会议讨论成果将以资政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同时也将以系列论文和专著出版。

学术活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