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中心导航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丹麦研究中心2019年11月工作月报 | ||||
|
||||
丹麦生育福利政策及其启示 张喜华 得益于数字化和智能化,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女性逐渐摆脱了家务束缚,拥有了更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运动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生育福利,不仅可以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可以衡量一个社会妇女解放的真实程度。通过对丹麦生育福利的实证研究,作者期望此来促进中国与丹麦在“女性”这一话题上的跨文化交流互动。 丹麦生育福利这一内容在国内几乎没有人研究,而由于国内对丹麦福利制度方面文献的缺乏,作者在丹麦留学期间,主要通过对丹麦女性的采访,以及在丹麦获得的一手资料对丹麦生育福利进行研究。 丹麦生育福利以人为本,不同身份的父母都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生育福利政策:企业雇员、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以及18岁以上的学生都在生育福利的政策范围之内。这些福利在《关于分娩时休假和福利的综合法》(2009)中都有明确说明。但这些福利其实并非如网上新闻中写的那般简单,父母们需要满足相关要求,并且在婴儿出生的八周前在线注册通过审核。例如,自由职业女性在过去的一年内需要至少工作半年以上,该女性从事的自由职业需要保证有收益等。网站上也有专门的生育财政福利计算器,可以计算出每月不同身份的女性可以享受到的财政福利。自由职业女性所能享受到的财政福利与他们所经营的业务盈利息息相关。根据2016年的规定,他们所能享受到的最高财政福利是每周4180丹麦克朗(税前)。至于女性雇员需要在产前工作至少13周,并且工作时间不少于120小时。产前4周以及产后的14周,女性享受带薪假。失业女性也可以享受相应的生育补贴,但生育补贴与失业补贴不可同时享受。 丹麦的生育福利也将女性的心理健康纳入范围之内。得益于丹麦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孕妇进行孕前检查也属于全民免费医疗的一部分。但除此之外,在丹麦的女性生育中有一个特殊的角色-产婆。产婆经过培训,可以帮助女性进行生产,并且照顾产妇。产妇可以通过预约产婆到家进行自然生产,或者去医院生产。生产之后,产婆也会定期到家拜访,进行交流,分享育儿经验,疏解产妇产后焦虑以及可能的抑郁。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亮点便是丹麦灵活的生育休假制度。母亲专属的产假总共18周,其中包括4周的产前假以及14周的产后假;父亲有2周的陪产假。除此之外,有32周的育儿假由父母共同分享。如何分配这32周的育儿假,由父母双方共同商定。例如母亲可以选择休20周,父亲休12周。这一共享假背后强调的是照顾孩子不是母亲一人的工作,而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夫妻双方根据各自工作,商定如何分配共享育儿假。男女性别的区分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性别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差异,通过此种区分来维持父权制的权力体系,并在女性中形成一种意识,即他们自然更适合“家庭”角色。(Pilcher, Whelehan, 200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出丹麦女性与男性平等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 另外,虽然产假的天数有明确法律规定,但产假的天数根据个人情况和公司情况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一个名叫Louise Vesterby的母亲在一家名叫Varafakta食品咨询公司工作,她的公司为她提供了法规之外的10天带薪产假。 如前面提到的一样,学生身份的父母也可以享受到属于他们的“产假”,这种产假不同于我们对产假的认知,其性质更像是学生休学。而在这些学生父母休产假期间,他们可以收到政府提供的助学金。母亲可以休12个月产假,父亲可以休6个月陪产假。休假方式依旧灵活,例如学生身份的父母们可以选择“全职休假”或“兼职休假”,“兼职休假”意味着父母们可以用两学期的时间完成一学期的课程内容。兼顾家庭的同时也可以兼顾学习。 受访者Ditte Gjørup Larsen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一名学生,有两个孩子。在第一个孩子生育期间,她和她的丈夫都是学生,因此Ditte休了12个月的产假,她的丈夫休了6个月的陪产假。而在生产第二个孩子期间,Ditte的丈夫已经在公司工作,因此,Ditte依据她学生的身份休了一年的产假,而她的丈夫因为是公司雇员的身份,休了2周的陪产假。从这一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丹麦生福利的以人为本精神与灵活性。 丹麦生育福利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生育福利这一范畴不只涵盖了母亲这一角色,父亲角色的在场强调育儿这一家庭责任不单单属于母亲。家庭的分工不该是单纯由性别决定的,而应该是由每个家庭个体情况主导的。 由于生理差异,有一些照顾孩子的工作只能由母亲承担,如母乳喂养。但除此之外的其它工作,实则是可以由父母共同分担的。这一概念应该被纳入到中国生育福利政策的考量范畴之中来。
参考文献: Ministry of Employment,Consolidation Act on Entitlement to Leave and Benefits in the Event of Childbirth, 2009 Jane Pilcher, Imelda Whelehan, Fifty Key Concept in Gender Studies, SAGE Publications, 2004 |
||||